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非常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园林空间既是一种具象的物质空间,又是一种精神空间。“天人合一”的观念赋予传统园林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内涵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城市在开发商手里寸土寸金,已经背离了了建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宗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室内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寓无限于有限之中
中国的古典哲学认为宇宙是阴阳的结合,是虚实的结合,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从空间意识的层次分析,书法家在挥毫泼墨之时,不仅重视“实”的笔画,还注意笔画之间的“留白”,并把它当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中国传统室内布局的特点,也非常注重空间“虚”与“实”的结合。老子曰:“三十辐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①。”这“有”与“无”在建筑中正是“实体”与“虚空”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渡,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隔而不断”,使空间虚实相生,既隔又通,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审美上既含蓄又完整。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对室内人工环境气氛的营造是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又一特色。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在内部空间创造自然环境。中国古人常说的“移天缩地”,其实就是利用提炼概括的手法,通过盆景和插花,将花、草、树、木、山、石引入室内空间,仿效自然,同时给花木山石赋予拟人的性格,使它们拥有超凡的审美价值,描绘无限的意境,处在其中的人们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意趣。
二、师法自然——借景、围合与通透
中国传统的空间划分,在师法自然上更甚一筹。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认为,大自然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所以大自然是无私意、无私情、无私欲的,因而提倡“法自然”。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巧于因借”,正是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造园理论,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古典园林。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这些传统手法也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首先表现为内外空间的关联与渗透。中国传统建筑内外交融的特点,正是表现了人们超越实体而求得精神上对自然美的享受。门窗可以看作是室内外环境关联与渗透的通道,室内空间透过门窗和连续的隔窗以及游廊,与室外围合的内院及自然景观形成相互渗透;我国的江南民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正房大厅与天井之间完全开敞。同时,天井周围环绕的敞廊与大尺度出挑的屋檐,使室内外形成相互包容统一的整体;江南园林建筑中的流通空间,是通过虚实的处理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连续不断、动静相宜的空间整体。
三、传统影响之下的现代室内划分
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人们希望通过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丰富精神生活,尤其在现代住房紧张、环境问题严重、社会工作压力大的严峻时代背景下,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更成为一个重点。
(一)解放外墙实墙体——加强内外环境交流融合
建筑墙体可分为内墙和外墙。外墙体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分离,也是人与自然分割的界线。早期的建筑外墙强调理性的功能结构等物质需求,忽略了文化与心理的需求,因此也在后来的188金宝博手机版app中逐渐得到修正。墙体的文化性要求在体现功能的前提下迎合历史时代和地域的特点。
在工业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技术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结构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明。受技术影响,建筑墙体结构也经历了实体式建造、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等。塞特在《窗和墙》中写到:“随着钢和混凝土框架的引入......墙从承重墙体转化成了不承重的分隔,帘子或者幕墙。”充分体现了墙体属性的转变。玻璃墙面的广泛使用,给建筑外墙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赖特也提到“你可能看到墙正在消失......因为采用玻璃的缘故,墙自己变成了窗”,他的流水别墅也足以说明这种变化。建筑外墙的作用被重新定义了,逃脱了承重功能,也逃离了厚重、实体的特点,变得可视化、可流通,室内环境得到释放,室外环境也被引进。玻璃和钢结构的加入,使建筑元素有了重组的可能性。墙体的解放使得墙在在建筑中变得越来越独立,表现形式也越来越自由。
(二)内墙隔断消隐——塑造一统空间
不承重的内墙叫隔墙,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组织建筑内部各空间之间的秩序,对空间起到分隔和交流的作用。几乎与建筑“外墙解放”同时,内墙也因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变化,形式逐渐走向自由化:由实体夹墙分割到通透半通透隔断屏风,软分割、家具分隔、绿化分隔等,室内空间正一步步走向透明化、虚幻化,隔断逐渐走向消隐状态。传统绝对空间的限定已经不存在了,从而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作为空间界限的隔断也呈现出从具象符号到抽象符号的转变。通过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的使用,营造多样化的空间效果,给了人们更丰富的视觉感受。而今,运用布艺、珠帘等软隔断元素的混搭使用,制作半通透的空间,越来越受到年轻家庭的青睐。功能隔断、软隔断等隔断形式及材质越发自由、多样化、人性化,如纱幔、珠帘、木质屏风、雕花玻璃等等,将这些通透材料运用到室内空间里,营造欲隔未断的效果,增加了朦胧感和整体感,丰富了空间层次。
四、室内空间开放促进思想行为的开放
所有的空间感,都来自于感觉的边界。比如建筑的空间感,来自于人身体的感觉。那种可以活动,又不能完全活动的状态,让人有了空间的感觉。在心理上,空间是一种感受,或者一种感觉的形式。人有视觉的空间和知觉的空间。这种知觉的空间就是空间赋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感受,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思想发展的空间,是让人们的思想或心理在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压力下的一种放松状态。
现代高效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类发生了与自然的疏远、与传统和人自身的隔绝。对高科技、便捷交通、配套齐全、设施完备的单位套式住宅及服务的依赖使得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人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工作、家庭、人际等多重压力且无处释放,加上生存空间逐渐减小,以及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健康等因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都很大。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类要饱受心理、身体、思想等多重压力。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给思想留出一片空间。
人们在不同空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一个通透、宽敞明亮的环境中会使人心胸宽广,豁达,愉悦。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塑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尤其是在科技与工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设计师对新材料的把握也更得心应手。充分利用物质元素、空间造型、色彩灯光等手段,及其对人生理、心理、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创造“流动”空间效果以引导人的行为习惯,是人们塑造空间、从而塑造性格的有效途径。现代人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回归,设计者必须创造一种既能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又能激发人类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要发现生活中美好和快乐的源泉,努力探寻心灵与自然的联系,主动地去改变自我生活空间,赋予室内环境更多通透性设计,将会对心理状况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M].第十一章<三十辐一轂>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7
[3]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广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孙静,室内环境的生态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肖宏,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