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力学是建筑188金宝博平台施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在今后188金宝博平台实际中解决有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基础和桥梁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阐述建筑力学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中职;建筑188金宝博平台施工专业;建筑力学
一、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建筑188金宝博平台施工及其相关专业都对建筑力学的学习均有不同的要求。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构件和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为后续的土木188金宝博平台施工、建筑结构等课程学习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中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
(一)学生问题
随着高中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为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数学基础差、计算和分析能力薄弱,没有很强的想象力,学起来感觉较吃力,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兄师姐给他们灌输了力学最难、最枯燥的思想,他们自身也认识不到建筑力学课程与以后工作的关联性,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学时问题
建筑力学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授课。相较于以前,建筑力学的课时大大缩减,只有72学时。在这么短的学时内,只凭学生以前的物理和数学基础,要想系统地学习三大部分力学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只能改力学系统教学为重点教学,课程内容不连贯。
(三)其他问题
一般新生入学要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本专业所学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今后工作的方向有大概的了解之后,学校和施工企业对接,安排新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会帮助学生对各种构件和结构类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188金宝博平台施工、房屋构造等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认识,方便以后的教学。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学校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了认识实习。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对建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如施工现场的直观认识效果好。目前建筑力学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教学,授课过程以纯理论和计算内容为主,缺少实际188金宝博平台实例,不能很好地把188金宝博平台实际中运用到的力学知识贯穿于授课过程之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三、建筑力学教学效果提高思考
(一)教材改革
专门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较少,所采用的建筑力学教材大部分是本科教材或者是高职教材的简单删减版本。选择教材时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教材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建筑力学教材改革中应保留适当的计算部分。建筑力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含义,解决188金宝博平台实际中的力学问题,还需要做适量的、适当的习题来实现和巩固。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建筑力学授课过程,多数时候是老师讲、学生听,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内容又以纯理论和计算为主,如果老师再不能把理论和实际188金宝博平台有效衔接,那么教学过程就会非常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在推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的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课前准备工作马马虎虎,课堂上同学之间的讨论敷衍了事,最后导致很多的学生是稀里糊涂过了一节课,什么也没有学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建筑力学课堂可以互动为主,辅以传统讲授和测试。准备一两个简单的互动问题,课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理的讲授,让学生提前准备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老师先讲授定理理论,然后以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互动,这样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
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传统的板书提纲挈领地展示,可以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印象。对于建筑力学中典型例题的讲解(如画受力图、求解平衡方程等),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采取传统板书可以将受力途径或计算过程讲解得更加透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做笔记的时间,教学效果更好。
(四)教学考核手段改革
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是当前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但是一次期末考试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本着“重平实、重应用”的原则,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因此,应将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成绩之中,进行综合考核。建筑力学的教学探索,是从事力学教学工作者一项长期的任务,面对不断变化的学情,只有不断革新才能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4(2).
[2]冯昆荣,刘梅梅.浅析高职高专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J].四川建材,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