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危险废物是环保督查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危废处置单位处置全过程进行了介绍,包括预接受、运输、接受、储存、处置等过程,并对其中相关标准及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为产废单位及危废处置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险废物;运输;接受;储存;处置

  0 引言

  由于危险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感染性等,会对人、动植物、环境等造成损害。这就要求危废处置单位要对危废有全面把控。本文主要对危废预接受、运输、接受、储存、处置等过程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1 危废预接受

  危废处置单位业务员负责与产废单位对接,了解危废名称、代码、产生过程、形态等,然后与技术部对接,由技术部取样分析,根据热值、硫氯、形态、预处理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否接受及焚烧成本核算。业务员根据技术部信息与产废单位签订危废处置合同,合同内容具体包括:

  ①合同编号;②危废类别、代码、约束条件;③危废处置单位及产废单位权利及义务;④危险处置结算;⑤合同期限;⑥合同违约责任;⑦危废处置单位及产废单位单位盖章签字。

2 危废运输

  业务员根据产废单位的要求,将运输申请提报运输专员。运输专员根据库存情况及领导要求合理安排运输计划并将信息告知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根据时间、地点等信息,按照要求将危废运输到危废处置公司。运输要求如下:

  ①运输危险废物的车辆必须“四证齐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运输车辆运营证、运输车辆驾驶员证、押运员证;②禁止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③在押运员和司机的共同监督下,将客户废物按照危险化学品道路规定运输到公司,运输过程中GPS系统始终保持开启状态;④驾驶人员不得擅自改变危险废物运输作业计划,严禁擅自拼装与超载。

3 危废接受

  危险废物到厂后由接受人员进行第一步检查,包括:包装合规性、表面清洁度、缠绕膜缠绕状况,标签情况、滴漏,及仓管员进行两步检查,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决定是否接受:

  ①危废接受联单是否开具、种类代码是否在合同范围内;②危废接受单位、危废运输单位、转移日期等是否正确,产废单位是否盖章;③联单重量是否与实际重量相符;④转移联单种类代码是否与标签及实物相符;⑤标识标签张贴是否规范,包装是否有破损,泄漏情况的发生;⑥危废是否有混放现象,特别是不相容物料。

 4 危废入库储存

  仓库管理员根据危废种类,易燃性程度分类入库。储存要求必须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主要如下:

  ①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完成“三同时”验收;②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及标签,消防设施以及管理制度;③贮存期限不超过一年;延长贮存期限的,报经环保部门批准;④是否混合贮存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⑤是否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⑥储存场地以混凝土、砖或经过防止腐化处理的钢材料进行建设,场所需要密闭且有通风口;⑦库区内必须有宽敞的人员行走通道便于货物进出和运输;⑧危废储存必须有专门的仓库,不得露天堆放等。

5 危废处置

  5.1 预处理

  危险废物形态分为固态、液态、胶水状等。而实际生产时很多危险废物无法直接进炉,必须经过预处理将废物转化成适合进料系统和工艺限制的形态,这样才能保障焚烧效率及运行稳定性,降低安全风险。

  5.1.1 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

  ①改变物理及化学性质;②改变物理尺寸及包装形式;③均质化;④不同进料方式的分离

  5.1.2 固态危废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①对大块铁块、陶瓷块、玻璃等损坏破碎机刀片及影响正常焚烧的物料分选出来;②大件物料与容器的破碎;③粉末与液体物料混合,避免扬尘;④高危物料分包装边门处置。

  5.1.3液态危废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

  ①上下分层物料的分离,保证物料均一性;②装换包装。

  5.2 配伍

  5.2.1配伍目的

  ①保证焚烧工况稳定,节省辅助燃料;②保证入炉废物组分满足要求;③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5.2.2配伍方法

  配伍严格依据实验室对进场待处理危险废物的理化性分析数据表进行:

  ①根据废物的热值、水分、挥发分、灰分进行热值配伍;②根据废物的酸性、碱性、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有害成分配伍;③根据废物的钠、钾、磷化物含量搭配其它物质入炉,降低其浓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6 焚烧处置

  焚烧车间根據配伍计划合理安排生产,储坑固废通过顶门进入回转窑,流动性好的废液通过转子泵雾化喷入回转窑。通过3T1E控制(控制炉内温度、控制充足的停留时间、控制涡流度、过剩空气)燃烧技术,确保危废焚毁彻底,燃烬度高,炉温稳定,烟气达标。

 参考文献:

  [1]安国苹.H危险废物处置公司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徐颖凯.天府新区电子危险废物处置现状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胡舸.重庆地区危险废物处置方案与管理系统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